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(以下简称“皖北总院”)感染科经常有肝硬化患者复查时,医生发现其肝脏硬度指标不降反升。仔细追问才发现,患者早已擅自停用了“软化肝脏”的药物。问及原因,答案五花八门:“感觉没症状了,不用吃了”、“药太贵,能省则省”、“怕有副作用,不敢长期吃”......
肝硬化“不可逆”损伤
为何还要“软化”?
肝硬化的本质是肝脏长期被炎症(如乙肝、丙肝、酒精、脂肪肝等)反复损伤后,正常肝细胞被破坏,逐渐被大量“瘢痕组织”所取代。这些瘢痕组织质地坚硬,会挤压肝脏内的血管和胆管,导致肝功能下降,甚至引发腹水、消化道出血、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。
从医学角度说,已经形成的严重瘢痕组织确实难以完全消失,肝硬化存在“不可逆”的一面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只能“听之任之”。
“软化肝脏”的药物,其作用是阻止瘢痕组织继续增多,甚至让早期的瘢痕组织逐渐松动、减少,从而延缓或阻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。
展开剩余72%形象地说,肝脏就像一块被反复碾压的“海绵”,长期炎症让它慢慢变成了“硬疙瘩”。药物治疗就像是给“硬疙瘩”持续“松土”,虽然不能让它立即变回完好的“海绵”,但能防止它彻底变成“石头”,保留更多正常功能。
为什么必须长期吃药?
许多患者认为“没症状”就是“好了”,但肝硬化的进展往往是“静悄悄”的。药物的作用不仅是改善症状,更重要的是“防微杜渐”。
炎症未控制,瘢痕会“卷土重来”
肝硬化的根源是持续的肝脏炎症。软化肝脏的药物(如抗病毒药、抗肝纤维化药等),本质是通过抑制炎症、减少瘢痕组织生成来为肝脏“减负”。
如果擅自停药,炎症会再次活跃,瘢痕组织加速增生,原本得到控制的肝脏硬度会迅速回升,甚至比治疗前更严重。
例如乙肝肝硬化患者,停药后病毒可能再次大量复制,导致肝脏炎症“爆发”,短短几个月就可能从“代偿期”进展到“失代偿期”(出现腹水、出血等),治疗难度和费用都会大幅增加。
肝脏修复需要时间,中途停药=前功尽弃
肝脏的代谢和修复速度很慢,瘢痕组织的“软化”更是一个长期过程。就像种庄稼,播种后需要持续浇水施肥才能收获,停药相当于“断了水源”,之前的治疗效果可能在几个月内“归零”。
临床数据显示:坚持规范用药1-2年的肝硬化患者,约30%-50%的人肝脏硬度会明显下降,肝功能改善;而擅自停药者中,超过60%会在1年内出现病情进展,其中10%-20%会直接进入失代偿期,严重影响了预期寿命。
没症状≠没风险,停药可能“突然致命”
肝硬化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,这得益于肝脏强大的代偿能力。但只要瘢痕组织持续增多,突破“临界值”,就可能突然出现消化道大出血、肝昏迷等急症,死亡率极高。
长期用药,别担心
许多患者因担心副作用、经济压力或“是药三分毒”而停药,但其实这些问题都有应对方法:
关于副作用: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肝功能、身体状况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,并通过定期复查(如肝功能、血常规)及时调整方案。多数药物的副作用远小于停药带来的风险。
关于经济压力:目前很多抗肝纤维化、抗病毒药物已纳入医保,患者可咨询医生,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案,切勿因小失大。
关于“长期吃药伤肝”:正规的软化肝脏药物是保护肝脏、减少损伤的,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不会加重肝负担。相反,停药导致的炎症反弹才是肝脏最大的“杀手”。
肝硬化的治疗目标不是“彻底根治”,而是“控制进展、减少并发症、延长寿命、提高生活质量”。这就像高血压、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一样,肝硬化也需要通过长期的“软化肝脏”治疗,为肝脏争取更多的“健康时间”。
如果你是肝硬化患者,请一定记住:医生让你吃的每一粒药,都是在为肝脏“筑防线”。哪怕症状消失了、指标正常了,也不要擅自停药。有任何顾虑,及时和医生沟通,共同调整方案——但唯独“停药”这件事,别自己做决定。
···THE END···
免责声明:本文仅作为健康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,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。如有相关疾病,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谨遵医嘱。
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发布于:安徽省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